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视察广西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突出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办好思政课,多形式探索和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本期专题刊发该院教师撰写的体会文章,供交流学习。敬请关注。
图为报纸版面。
持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大思政课”的引领力
覃 耐 莫祖伟
思政课是培根铸魂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建设“大思政课”就是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政理论和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增强思政课的引领力和实效性,打造思政“金课”、释放思政魅力。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自觉承担稳边固边强边、维护民族团结的特殊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维护民族团结一家亲、传承爱国固边家国情为目标,以文化为引领、实践为导向、数智技术为依托,搭建“大思政课”教学与边疆民族文化相融共促的育人平台,持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大思政课”的引领力。
文化铸魂,夯实“大思政课”育人之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建设“大思政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依托边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聚焦“讲好边疆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民族文化”的育人主题,整合多元化教育资源,融合案例式、探究式、沉浸式以及体验式教学方法,将丰富的边疆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浸润到思政课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这是办好边疆民族地区“大思政课”的力量根基所在,有利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用文化涵养品格、用精神提振人心,持续激发青年学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增强青年学子扎根边疆、服务边疆、建设边疆的意识。
办好“大思政课”,需要理念再更新、资源再拓展、组织再升级。要顺应时代新特点、把握育人新要求、聚焦学生新需求,科学设置“行走思政课”“场馆思政课”“原著研读课”“理论宣讲课”“研学互济课”等课程,合理嵌入育人要素,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增强青年学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动力源泉。同时,也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更加凸显文化稳边固边强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数智赋能,拓宽“大思政课”育人之道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深入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也是改革所向。
教育数字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也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以教育数字化为突破口,塑造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通过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实践体验教学中心,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数字纪念馆、博物馆线上虚拟展厅等平台,开展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提供校内外特色优质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与渠道,延展教学内容,创新育人方式,促进数智技术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
广西作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应深入挖掘广西红色资源,借助数字技术,将其转化为可视化、可交互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与广西博物馆联合打造的《红旗漫卷壮乡——中国共产党在广西革命历程文物图片展线上展示》,以珍贵的革命文物、革命遗产为载体,充分利用数智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红色文化在现代语境中得到充分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实践笃行,增强“大思政课”育人之效
实践教学能够让思政课由课堂拓展到社会、由理论知识延伸到实践生活,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有利于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强“大课堂”,提升“大思政课”育人之效。
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多方参与的德育教学模式。应以搭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为抓手,加强思政课教学跨界合作,开展“思政综合实践课”,打通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壁垒,通过开设“凝心固边·左江”等行走边疆的特色思政课,推动实践教学资源与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增强理想信念,实现“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协同育人成效,体现“大思政课”的育人优势。
构建实践育人新格局。应以不同主题的实践教育为内核,建立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实践点、企业实习基地、公益服务站点等校外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让实践教学形式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更加鲜活生动、落地见效,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身受益的课程。以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贡献社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广阔天地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是“行在实处”的,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更加坚定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展现青春作为、贡献青春力量的意志和决心。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大思政课”
向建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容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高等学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高地。桂西南边疆地区高校应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区位优势,以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作为特色学科建设,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导向创新,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铸魂增智作用,更好地承担起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的历史重任。
明确思政课教学方向,推动特色研究平台建设。桂西南地区集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于一体,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边”的优势,做足“边”的文章,立足实地研究的便捷优势,凝练研究方向,组建特色科研团队,抓好科研平台建设,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桂西南边疆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资源的挖掘和社会治理研究,为讲好“大思政课”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平台为基础、项目为依托,设立各类研究项目,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和学科特色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鼓励青年教师以边疆治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为研究方向,开展专项研究。培养、锻炼青年研究人才,以老带新,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优势研究团队。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以素质提升为重点,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能力和水平。
深耕地方特色资源,做好思政实践“文章”。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古往今来,桂西南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要充分利用桂西南边疆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精干力量广泛收集各类口述史、文本等资料,加强整理和研究。以左江流域历史碑刻的整理和发掘为推手,寻访各类碑刻、文书等历史资料,形成以左江民族走廊为对象的流通纽带系列研究。开展桂西南边疆地区历史人物的挖掘和整理,以丰富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助推地方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对“疍人”“蔗园人”等群体展开田野调查研究,发掘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历史实践。坚持对地域特色节庆等民俗的参与式观察研究,挖掘地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使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效果更为凸显。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加速研究成果转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学理上讲清楚、弄明白,需要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来实现,需要以真实、生动、典型的“史实”和“事实”作支撑。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在价值引领、知识体系、表达形式等方面,做到教材体系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助力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在充分挖掘桂西南边疆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资源的同时,有效运用教学和实践两个关键环节,打造思政课线下第一课堂、校内实践第二课堂、校外实践第三课堂、课程思政第四课堂、线上网络第五课堂一体联动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与地方的有效互动与联系,使学生对边疆民族团结从单纯的认识了解深化为强烈的理解认同。比如,龙州县逐卜乡板弄屯明代正德碑刻,是边疆移民史和地方民族交融的生动呈现,具有较强的价值认同和明显的文化标识。应将碑刻资料及其背后的历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向学生清晰呈现历史上桂西南边疆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生活状态,使其成为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教材,进一步增强各族青年学子的国家认同感。
共享研究资源,广泛参与地方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也是办好思政课的目标和旨归。当前,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全区上下的共同使命,需要积蓄多方力量,共促发展。充分发挥文旅优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要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引领,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围绕花山岩画申遗和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发掘整理、旅游发展规划、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强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成果积极转化,推进校地合作,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也为系统梳理地方特色文化,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引领作用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依托研究成果和人才资源,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工作,搭建师生与社会各界充分交流的舞台,拓展思政教育资源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围绕“凝心固边”讲好思政课
陈 燕
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边疆民族地区是推进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点区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化的民族构成、悠久的历史文化,决定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必须突出边疆特色,围绕凝心固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文章,让思政课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始终把凝心固边作为办好思政课的教学特色,以交互体验、实景参与、讨论交流等方式,涵养学生积极向上、砥砺奋进的价值观,持续激发青年学子爱边护边兴边强边的爱国情怀,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
找准切入点,围绕凝心固边推进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广西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份,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窗口。地处广西边陲的崇左市,与越南有着长达533公里的边境线,肩负对接东盟、打造通往东南亚地区最便捷陆路大通道的重任。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把握关键点、找准结合点,把“立德树人、武装灵魂、矢志不渝、凝心固边”作为教学理念和追求,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结合边境地区实际办好“大思政课”。应把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村、社区、纪念馆、工业园区,在育人底色、课程内容、教学内涵上下功夫,形成工作合力,实现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用好桂西南边疆地区、红色地区、民族地区三大特色资源,开设“红色记忆·左江”“民族团结·左江”“凝心固边·左江”“教授讲故事”等具有边疆特色的课程,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边疆开发建设史。创新思政课实践教育模式,营造有利于思政教育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实践教学空间、情境和氛围,让青年学子心灵的触动、思想的共鸣,转化为家国情怀的担当,转化为促进成长成才的力量,引导各族青年学生切实扛起着凝心固边、维护边疆安全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把握关键点,围绕凝心固边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应结合“民族性、边疆性、师范性”的鲜明办学特色,在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上破题。从价值塑造、文化融通、历史素养、时代担当、场所建构五个维度出发,研究善用“大思政课”与触动学生心灵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深入挖掘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崇左市世居民族文化,注重实践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开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一方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斗力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围绕凝心固边不断推进思政课创新改革,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找准课程思政教育的抓手和着力点,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力求破解“孤岛效应”,不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加深各族青年学生对边疆特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内化,使思政课“活”起来、“强”起来。
抓好发力点,围绕凝心固边推进思政课载体创新。深刻认识“大思政课”的历史逻辑,清晰理解“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准确把握“大思政课”的实践逻辑,突破书本局限,将校园思政课“小课堂”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身边”的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迹、历史文物等,将鲜活的边疆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实践教学课堂,提炼出边疆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推进边疆文化资源课程化,实现思政课从静态纸质教材到动态鲜活素材的转化。如充分发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第六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高校”“崇左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和民族元素,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创新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把各民族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将珍珠球、陀螺、高竿绣球、板鞋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山歌传唱、天琴等民族艺术的传承创新融入思政课教学,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践育人模式,讲好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故事。带领学生走进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亲身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讲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故事。借助灵活的组织形式、活泼的教学方式,推进思政课在实践内容、方法、载体等方面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有厚度,凸显知识、能力、信仰与实践相统一的育人理念,切实增强铸魂育人的实效,构建起凝心固边、思政育人的新格局,把各族青年学生培养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赵 敏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责无旁贷。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推动边疆特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把边疆建设和开放发展融入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育载体等,让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更“接地气”、更“添活力”。
突出边疆特色,凝炼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桂西南边疆地区因多元民族文化荟萃而独具魅力,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应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定位,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紧紧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形成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地处桂西南边疆地区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凝炼了“立德树人、武装灵魂、矢志不渝、凝心固边”的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抓住思政课教学目的和根本任务的普遍性和统一性,利用边疆民族地区历史及现实的人文资源,以“矢志不渝、凝心固边”为旨归,把“凝心固边”理念贯穿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始终,融汇于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厚植青年学生爱国爱党、兴边固边、砥砺奋进的家国情怀,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依托边疆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地域文化资源是讲活道理的特色资源。把人文地理环境等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创新教学方法,是因地制宜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途径。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区域特色,依托教学实践经验,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区域特色资源,丰富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通过集体备课会、研讨会、交流会、学术报告等方式,将边疆民族地区蕴含的爱国情怀、人文环境、价值理念、发展要素等,充分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富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实践创新,培养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爱国情操。应把近代以来桂西南边疆各族人民卫国戍边、抗击侵略的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让各族青年学生从镇南关大捷、边防建设等场景中感受边疆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把边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帮助青年学子体悟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脉搏。把边疆地区面临的安全挑战和维护国家安全典型案例,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加深青年学子了解国家治边兴边的实践,增进国家安全、守边护边意识。把桂西南边疆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等实践,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教育内容,向青年学子展现边疆日益富裕、繁荣、进步的新景观。边疆特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聚焦边疆元素,打造特色课程。应围绕地域人文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桂西南边疆地区的红色文化、地域风情,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鲜活故事,打造特色课程,发挥以文化人的独特价值。突出“左江”这一具有边疆标识的重要元素,借助红八军军部旧址、龙州烈士陵园、友谊关口岸、“三月三”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教育资源,以“行走的思政课堂”为模式,开设具有边关特色的课程。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座、故事交流等多样化教学形式,引导各族青年学生领略边疆风貌,感受祖国南疆之美;体验民族风情,感念民族团结之善;寻访红色记忆,追忆革命历程之艰;体会守边情怀,感受边疆心凝之真。开设特色课程,不仅有助于增强思政课育人的说服力、感召力、行动力,更有利于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信仰、赓续奋斗情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
放大边疆优势,实现多元协同。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推进部校共建“桂西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习会”,强化“左江流域历史研究中心”“桂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中心”“桂西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桂西南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研究中心”“桂西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建设,突出“在边研边”的优势,围绕兴边富民、边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治理、边疆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内容,以及边疆治理实践的现实需要,开展课题研究、咨政服务和理论宣讲。与友谊关口岸、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卜花村等合作,建设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和调研基地。通过多元平台协同参与,构建立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实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效互动,打造一批思政“金课”。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